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全文附后),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建立區域戰略統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政策調控、區域發展保障等機制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在完善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利益補償等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要點:
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產業實力、增強承載能力、彰顯文化魅力,增強“三中心一樞紐一門戶”功能。
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完善規劃體系,推進1小時通勤圈軌道交通網絡和城際公路快速通道建設,強化鄭開雙創走廊、開港、許港、鄭新、鄭焦等重點產業帶支撐,健全交通、產業、創新、市場、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機制,打造創新活力、生態宜居、魅力人文的現代化都市圈。
支持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引領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陜東、晉南地區的帶動力。
加快商丘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產業、創新等領域協同,帶動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魯西南、皖北地區的輻射力。
推進南陽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生態、旅游等領域協作,帶動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鄂西北、陜東南地區的影響力。
推進安陽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交通、產業等領域聯動,帶動北部跨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冀南、晉東地區的協同力。
推動建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河南)綜合試驗區協調聯動發展機制
全面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等國家重大區域規劃,加強重大項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共建共享。
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建立交通一體化、產業協同協作和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機制。
加強豫京、豫滬、豫鄂、沿淮等省際戰略合作,健全產業、技術、資本合作機制。
強化省際交界地區城市間交流合作,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區域、淮海經濟區合作。建立健全省際區域合作會商機制。
完善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辦法,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有序下放適合市縣兩級政府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具體項目評審和資金分配權限。
河南省委、省政府《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推動我省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持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以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為核心,著力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資源有序流動、產業發展集聚融合、城鄉區域互動協調、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努力構建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建立區域戰略統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政策調控、區域發展保障等機制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在完善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利益補償等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顯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中發揮更大作用。
到本世紀中葉,建立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二、重點任務
(一)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
1、深化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產業實力、增強承載能力、彰顯文化魅力,增強“三中心一樞紐一門戶”功能。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完善規劃體系,推進1小時通勤圈軌道交通網絡和城際公路快速通道建設,強化鄭開雙創走廊、開港、許港、鄭新、鄭焦等重點產業帶支撐,健全交通、產業、創新、市場、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機制,打造創新活力、生態宜居、魅力人文的現代化都市圈。支持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引領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陜東、晉南地區的帶動力。加快商丘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產業、創新等領域協同,帶動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魯西南、皖北地區的輻射力。推進南陽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生態、旅游等領域協作,帶動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鄂西北、陜東南地區的影響力。推進安陽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聚焦交通、產業等領域聯動,帶動北部跨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提升對冀南、晉東地區的協同力。
2、推進國家戰略平臺聯動發展。以功能、政策、貿易、監管協同為重點,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建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河南)綜合試驗區協調聯動發展機制,推進政策措施、人才引進、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信息集成等方面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加快創新制度相互復制推廣,形成優勢疊加效應。
3、促進國家戰略規劃高效銜接。全面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等國家重大區域規劃,加強重大項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共建共享,促進功能協調、統籌聯動。
4、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用地、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和城鄉生態保護修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 ,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完成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深山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扎實做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統籌推進貧困村、非貧困村協調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長效減貧機制、防范返貧機制和差別化支持機制。
(二)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
1、促進城鄉區域要素自由流動。推動鄭州市放寬落戶條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完善增加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提高“人地錢”掛鉤配套政策精準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引導科技資源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空間配置,促進創新要素充分流動。
2、打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新型“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3、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初始分配與交易制度,培育各類產權交易平臺。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
(三)深化區域合作機制
1、加強國際區域合作。推進空中、陸上、網上、海上絲綢之路“四路”協同發展,加快落實“空中絲綢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聯盟”,推動國內外運輸單證標準化,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區域合作新機制。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歐區域政策合作等區域合作機制作用,探索建立中部中歐區域經濟合作中心,研究制定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長效機制。完善多式聯運體系,開展多式聯運創新發展試點。
2、深化省際區域合作。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建立交通一體化、產業協同協作和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加強豫京、豫滬、豫鄂、沿淮等省際戰略合作,健全產業、技術、資本合作機制。強化省際交界地區城市間交流合作,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區域、淮海經濟區合作。建立健全省際區域合作會商機制。
3、推動流域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快實施淮河、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建立健全上下游毗鄰地區規劃對接機制。完善流域內相關政府協商合作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共建共治、產業優勢互補。
(四)優化區域互助機制
1、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健全對口支援新疆、重慶三峽庫區工作機制,強化規劃引領,持續開展產業、教育、干部、技術人才對口支援。完善對口支援項目資金管理和協調聯動機制。
2、創新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對口協作。健全京豫兩地區縣結對合作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政策,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對口協作體系。健全干部、技術人才合作機制,強化引智引技合作。
(五)健全利益補償機制
1、實行多元化生態補償。完善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及監測體系。強化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制。
2、開展與糧食主銷區產銷合作。支持糧食主銷區在我省糧食主產市、縣建設加工園區、建立優質商品糧基地、開展代收代儲等,建立產銷協作機制。
3、推進資源市場化配置。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調控相結合,加快完善有利于集約節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價格機制。探索文物資源密集區財政支持方式。加快建立支持資源型經濟轉型長效機制。
(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
1、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長效機制,調整和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科學劃分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加大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2、強化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銜接。建立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城鄉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完善轉移接續具體辦法和配套措施。
(七)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
1、實行差別化區域政策。增強產業、土地、環保、人才等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完善分類指導政策措施,推動重點開發區提高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水平,農產品主產區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形成以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稟賦條件為基礎的產業空間布局和管控機制。創新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土地和人才激勵保障政策措施。
2、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完善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辦法,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有序下放適合市縣兩級政府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具體項目評審和資金分配權限。
(八)建立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
1、規范區域規劃編制管理。實行區域規劃編制計劃管理,強化區域經濟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和跨區域規劃研究。建立區域規劃編制協調機制,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和省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空間規劃等有效銜接。根據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布局需要,適時對區域規劃進行修編。
2、建立區域協調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健全區域規劃實施和成效監測評估機制,通過自評估、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及時掌握區域規劃實施情況及效果。
三、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的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納入重點工作計劃和重要議事日程,探索創新建立新機制的方法和路徑。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協調指導,重大問題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